2016年,從“去庫存”到地王頻出、房價飆升,再到中央調控,讓瘋漲的房價趨于理性,對于身處一線的房地產企業來說,可謂經歷了冰與火的雙重考驗。
2016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,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。要堅持“房子是用來住的、不是用來炒的”的定位,綜合運用金融、土地、財稅、投資、立法等手段,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、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。
在這樣的調控要求下,以單一產品模式和以銷售業績為主要考核指標的傳統房企,將難以為繼,而對產品創新和更健康、更生態生活模式的探索,決定了房企的未來。
日前,魯能集團公布了最新企業定位:以“泛產業地產發展商”為目標,布局商業地產、文旅地產等七大領域,引領產業發展新模式,促進生活方式新轉變,服務經濟新常態,為供給側改革給出自己的方案。
延伸多領域 串聯上下游
營造新型“生態圈”
2016年,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出現了較大波動:一方面,不少中小城市大量商品房賣不出去,地方企業合力采取補貼、促銷等手段去庫存; 另一方面,一些大中城市銷售漸熱,房價在不經意間過快上漲。而10月份前后的限購限貸等調控措施又讓市場快速降溫。
在這樣波濤翻滾的市場環境中,不少企業都感到“壓力山大”。但魯能地產逆勢上揚,去年以646億元的銷售業績、超過300%的增幅,實現突破式發展。這背后,是魯能集團深入分析國家政策和經濟形勢,以創新理念打造泛產業地產“生態圈”的結果。
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地產,以地產為載體,以辦公樓宅、配套住宅、商業休閑、研發生產用房為開發對象。“而泛產業地產囊括多種房地產形態,是一種以地產開發為依托、多業態融合和產業鏈集成的綜合體模式”,魯能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。
以“泛產業地產發展商”這一戰略定位為引領,魯能宣布布局商業地產、文旅地產、體育地產、健康地產、科技地產、美麗鄉村、大型復合地產等七大產品體系,形成以地產開發為平臺的產業集群。
業內人士認為,魯能的做法已經脫離了傳統意義上地產開發乃至產業地產的范疇,而是以地產開發為牽引,延伸至商業、文旅、體育、健康等多個領域,并通過資源的整合將不同元素及產業鏈上下游串聯起來,從而形成一個自成一體的泛產業地產“生態圈”。
構建綜合體 形成產業鏈
深度對接國家戰略
魯能選擇泛產業地產開發,絕非一時興起。
2016年4月以來,魯能集團將產品線拓展到體育、旅游、農業等領域,并提出打造“國際休閑生活生態鏈”,為布局泛產業地產奠定了基調。
之后,魯能集團以生態、健康、運動、娛樂、科技為產品維度,依托泛產業地產開發理念,重點打造魯能城、美麗匯、魯能泰山7號、魯能勝地、領秀莊園等代表性產品。
其中,魯能城是以商業、辦公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商業綜合體;美麗匯包含度假旅居、商業娛樂、文化體驗三種屬性,是獨具特色的休閑娛樂目的地;魯能泰山7號以體育休閑產業鏈衍生為核心,打造健康、生態、休閑的復合綜合體;魯能勝地與領秀莊園是魯能助推青山綠水、美麗中國的戰略實踐產品。
除此之外,魯能還將布局健康地產和科技地產,研發魯能泰山9號、魯能硅谷兩大落地品牌。
魯能這一年來的轉型發展,得益于其對國家政策和經濟形勢的敏銳感悟,以及對產業發展的深刻理解。具體來說,是與綠色發展、健康中國、體育強國、建設美麗鄉村等國家戰略緊密相關、深度對接,并將這些理念根植于魯能的七大產品體系之中,融入泛產業地產開發之中,最終形成了企業快速發展的深層動力。
積極踐行綠色發展、建設美麗中國,正是魯能把自身發展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的一個典型案例。